
载入正史
如果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,那么我一定要为这位敢想敢做而且永不服输的“千古奇丐”点一千个赞。至少对于在他兴办的义学中读书的穷家子弟来说,武训绝对是一个值得被铭记于心的恩人。
清王朝风风雨雨,前后共历经 276 年,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。纵观中国封建王朝历史,能在正史中留名的不是达官显贵就是文豪巨匠,而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,除了武训再无第二人。
武训是被写入《清史稿》的人物。他原本是一个乞丐。一个小人物,能收入《清史稿》,足见其不凡。
伟大计划
武训 1838 年 12 月 5 日出生在山东堂邑县(今属冠县)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因在家中排行第七,故名“武七”,乳名唤作豆沫。小豆沫三岁丧父,七岁丧母,原本就贫苦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,豆沫求学不得,只能乞讨为生。
1859 年,二十一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“伟大”计划,到各地去行乞集资。他头发脏乱,面目污黑,烂衣遮体,但却很快乐,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,四处乞讨,也替人干活,“边乞边佣”。几年下来,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,足迹所至,遍及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等地。
每次讨得较好的衣物和饭食,他就设法卖掉换钱。而自己则像一个苦行僧一样,只吃最粗劣的食物,边吃还边唱:“吃杂物,能当饭,省钱修个义学院。”“拾线头,缠线蛋,一心修个义学院。”“吃的好不算好,修个义学才算好。”
关于武训为什么要行乞兴学?《清史稿》仅有一句话 :“自恨不识字”,故“誓积赀设义学”。野史笔记,则有众多说法。比如,七岁时,武训曾拿着积蓄的两百文铜钱求私塾老师收留读书,却遭富家子弟赶出学堂;还有,武训在财主家行佣,地主欺武训不识字,曾做假账抵赖,武训不仅分文未得,还遭财主毒打等等。

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,武七没有自暴自弃,而是决定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,让穷人的孩子读书识字,从而免受有钱人的欺压,过上好日子。武七含垢忍辱,到他三十岁而立之年时,终于在他的家乡堂邑县的柳林、馆陶、临清三地置地三百余亩,办起三所义学。
乐善好施
学校建成后,武七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、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,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,学费全免,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。每逢开学第一天时,武七都要先拜老师,次拜学生,这种仪式持续多年。每次置宴招待老师,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,而自己则站立门外,专候磕头进菜,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。
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,为免妻室之累,他一生不娶妻、不置家。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,他唱道:“不顾亲,不顾故,义学我修好几处。”

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七义行,特下示召见,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,另捐银二百两,并赐名武七为武训。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“乐善好施”的匾额,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。清光绪帝授以“义学正”名号,赏穿黄马褂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。
如今,武训的事迹,依然在他的家乡聊城众口相传。
|